环境压力下致命的两性关系

大科技大科技 科学之谜 2019-04-04 2619 0

要跟啤酒瓶交配的甲壳虫

“她”具有最迷人的甲壳虫的光泽,雄性甲壳虫都被“她”迷得晕头转向。尽管“她”对追求者毫无反应,但却丝毫没有影响众多“仰慕者”的热情——即便被凶猛的蚂蚁攻击,它们也依然跟着了魔一样,拼命追随在“她”左右。

可惜,它们的牺牲是徒劳的。而且,这或许是最差劲的两性诱惑,因为“她”不过是一个被废弃的褐色啤酒瓶而已。只因为它具有与雌性甲壳虫同样的褐色,酒瓶子底部的凹凸不平又与雌性壳上闪闪发光的装饰线非常类似,便被雄性甲壳虫错当成了群体里最美丽的雌性。

以上是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昆虫学家观察到的悲壮的一幕。雄性甲壳虫为什么如此疯狂呢?昆虫学家解释道,那是因为雄性甲壳虫缺乏吸引雌性的绝招,使得它们择偶的效率非常低,只好四处碰运气,以至于见到任何有光泽、呈褐色的东西都想着去交配。这项“甲壳虫要跟啤酒交配”的研究还获得了2011年度“搞笑诺贝尔”生物学奖。

不只是甲壳虫,在为传承基因所进行的竞争中,不同的动物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发明了千奇百怪的寻找伴侣的策略,以便在激烈的竞争胜出,使自己的基因传至后代。

环境压力下致命的两性关系

斗智斗勇的两性策略

在海洋中,一般地来讲,雄鱼应该钟情于体积比较硕大的雌性,因为大小程度彰显了它们的生育能力。然而,雄性也会“跟风”,一窝蜂地围着受到大众追捧的“女星”。这样的行为常常威胁到第一个求爱者的利益,因此,有时候雄性会采用意想不到的策略来维护它对雌性的“独占权”。大西洋莫利鱼的策略就令人拍案叫绝。起初,雄性莫利鱼会假装对小些的雌性感兴趣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调戏“她”,甚至可能与这只自己其实并不心仪的“她”进行交配。但它的牺牲是值得的,因为当其他莫利鱼被这个假象所吸引,跟风而至的时候,它就可以对自己喜欢的对象采取行动,将其占为己有。而它的对手则被骗到和诱饵交配,失去了和生育能力更强的对象“成亲”的机会。

雌性为了找到优秀的雄性,也会施展各种策略。西欧森林里沙田鼠群体是个等级社会,雄性沙田鼠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会形成一定的等级模式。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多情”的雌性应该“志存高远”,钟情于级别较高的雄性。可“她”在级别较低的追求者面前,却面临着两难选择——因为她拒绝的话,被拒绝的追求者会气急败坏地闯入“她”的巢穴,杀死它们碰到的幼崽。

因此,雌性沙田鼠在钟情于级别较高的雄性的同时,对巢穴附近的追求者也会来者不拒,即使它们的等级不高。如果巢穴有这些雄性自己的幼崽,它们便不太可能进行杀戮,这是保护后代产生的一种策略。

不过,雌性都有最后的“杀手锏”:它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有选择地抛弃等级低劣雄性的后代——在这点上,它可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这样,它便能够把更多精力用于抚养等级较高雄性的后代了。

出错也是为了生存

如果说大西洋莫利鱼和沙田鼠选错伴侣还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有意选错的话,那有些动物选择伴侣时就经常犯一些没有缘由的错误,比如黑琴鸡。

每到繁殖季节,黑琴鸡都会大量聚集在一起。雄性会通过战斗来争夺择偶的主导权,规则是“成王败寇”,胜利者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心仪的雌性。对于黑琴鸡来说,寻找已经有繁殖经验的成熟的雌性做伴侣才是更好的选择。但那些趾高气昂的胜利者似乎有点像人类一样好色,它们更倾向于挑选刚刚步入成熟期的雌性陪它们度过第一个“蜜月期”。而没经过繁殖季的“磨练”,年轻的雌性却没有照顾后代的经验,下一代死亡率会大大增加,败者反而会很幸运地找到了成熟的雌性做伴侣。这可能是黑琴鸡整个群体为了平衡弱者的后代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即使这样的配对不尽人意,可至少它们满足了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对象和自己同属于一类。然而,一些动物甚至连这个基本要求也忽略了。

依据两个物种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物种间的个体“通婚”后仍有一定几率能生出可以存活的后代,但与正常情况相比,杂交的后代数量更少,健康状况也更差。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跨物种的结合并不是个好的举动。因此,一旦杂交行为出现了,那就意味着一定是环境本身对它们的繁衍生育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例如,面临干旱时,美国西部的某些青蛙就会采用和不同物种动物杂交这种比较激进的方式来进行对抗。这些青蛙生活在干旱的平原上,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蛰伏状态,暴雨季节来临时,它们会抓紧“成婚”。然后,雌性把产下的卵丢在暴雨后形成的大水坑里,让小蝌蚪抓紧时间奋力成长,并在水洼干涸之前长出腿跳出来。

可倘若平原上的雌蛙发现自己所在地的水洼很浅,面临很快干枯的危险,那它们就会选择和一类不同种的锄足蟾进行交配,如此一来,这个青蛙的后代成熟要更快一些,就会有更大几率在水洼枯竭前发育成熟,从而顺利长大。

环境压力下致命的两性关系

异性吸引没有固定的定律

根据进化论里简单明了的解释,个体应该选择最适合的伴侣,以便将最好的基因传给后代,但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环境压力下,动物界总是出现很多特例。表面上看来是错误的选择实则是应对各种环境的适应策略——这表明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生物体未来配偶的选择。甚至有的时候,比起正确的选择,错误的选择还会为生物体带来更多收益。

而更离谱的是,产生最优后代并不总是“婚配”的主要动机。拿驼背蟋蟀来说。交配时,雌性会咬掉雄性伴侣的翅膀,吸食雄性的血液来获得自身能量补给。较饿的雌性蟋蟀不会“挑嘴”,它们对伴侣是谁并不在意。而且,研究者发现,在繁殖季节快结束的时候,它们更有可能干这类“勾当”,显然,这种繁殖末期的选择是别有用心的。蟋蟀的行为清楚地表明,“结婚”不一定只为了传承后代这一个目的,在环境的压力下,有时仅仅为了自己生存下去,它们也会随便挑选一个伴侣。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动物王国里,异性吸引没有固定的定律,伴侣的选择与其他选择一样也取决于多种因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