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琢磨的萌猫
在所有与人类亲近的动物当中,猫可以算的上是最受宠爱的一位了。不提供肉食皮毛,也不奉献劳力以供驱使,猫需要做的只是卖个萌——趴在人们腿上任由抚摸或者蜷成一团肉球打几下呼噜——这样就足以迷倒众生了。
为了照顾好猫,人们不惜沦为猫奴,费尽心思为它们制作猫粮、猫砂、猫树,还要每天抽出大把的时间陪它们娱乐。然而,人们却发现,养尊处优的猫并不像狗那样听话,它们喜怒无常,难以琢磨。面对人们的讨好,猫有时会显得非常冷漠,猫粮不吃、猫砂不用、猫树不爬,任凭你怎么逗弄,回报你的只是不理不睬,这时如果你不知趣地继续碰它,免不了被它锋利的猫爪挠伤。
如此看来,人们喜欢猫,但并不了解猫。为了弄清楚猫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科学家们出手了。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发现,猫咪萌态十足、温顺可爱的外表实际上带有极大的欺骗性,而它们的一些习性和所作所为,或许与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嗜肉的萌猫
猫是娇贵的动物,贪吃贪睡,进入了人类的家门后,多半都患上了肥胖症,然而,它们对食物仍然是最挑剔的——它们必须得吃肉。你可能会觉得,猫能吃肉有什么稀奇?小猫钓鱼的故事,小学生都知道,但“猫能吃肉”和“猫必须得吃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食肉动物有很多,人也算一个,但是人不挑食,如果没有肉,面饼、米饭甚至树皮都能拿来填饱肚子,猫就不同了,它们不吃肉会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在数百万年前,猫科动物的祖先们就发生了基因突变,将所有猫科动物(当然也就包括了猫)锁定到肉食动物一类。
一般来说,猫科动物的肠子都非常短,就比如猫,它的小肠有1米,而体型相近的兔子的小肠则有2米,这种短消化道,正是以肉食为主食的猫的特征。因为肉类食品是浓缩性食物,营养充足,不需要很长的肠子慢慢消化吸收,但肉容易腐烂,短肠子可以把腐烂产生的毒素尽快排泄出去,而以植物为主食的兔子,因其食物中纤维多,难以吸收,所以负责摄取食物营养的肠子必须较长,这样才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肠子比其他动物短了一截,吸收能力自然就差了一些,但猫科动物对营养的需求却比兔子要挑剔得多,这当然又包括了猫。猫维持生存需要非常多的动物蛋白,比如牛磺酸(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却不需要),这种蛋白只存在于动物中。另外,猫需要的许多维生素,比如烟酸(也称作维生素B3或维生素PP)、 赛阿命(维生素B1)和视黄醇(维生素A),同样更容易在动物中获取。还有,猫不能自己生产前列腺素,它们为了获取这种对繁殖至关重要的荷尔蒙,除了吃肉别无他法。虽然很多猫都爱嚼草叶,但那不是把草叶吞下去,只是吮吸草汁而已,是为了摄取不能从肉类中得到的营养素,例如叶酸,猫缺乏叶酸会导致贫血。
长期嗜肉,猫已经失去了区分成熟果实和不成熟果实的味觉,因为它们已经尝不出甜味,但是作为补偿,它们却进化出了另一种区分不同肉类的非凡味觉,成为品肉高手。所以,当你喂给猫一块香肉的时候,它们也许会走开,因为它们已经尝出了人类无法觉察的某些可能已经变质的肉味。
凶猛的萌猫
猫咪贪吃,人们虽然可以用喂养的方法满足它们强烈的肉欲,但如果“供奉”的肉食不合胃口,猫就会自己去觅食。
但是娇生惯养的猫有这种能力么?为了测试猫的“实力”,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门做了一档电视节目——《2014年度猫咪观察:地平线新实验》。在节目中,科学家们利用GPS和传感器跟踪、记录了某农场中100只猫的行动。跟踪系统的记录结果显示,如果不加约束,平时看似懒惰的猫其实是很有活力的,其活动范围可以达到15个足球场这么大。
活动范围虽大,猫最喜欢去的地方却是田野和树林(不像老鼠和狗那样喜欢到食品店外或者垃圾堆里找东西吃),因为在那里它们可以觅食。猫在狩猎时非常聪明,甚至可以通过模仿鸟类的声音来吸引猎物。顺便提一下,一旦猫咪锁定了目标,它们会全速奔跑,但奔跑时不会完全把腿伸直,所以既矫捷又无声。在靠近猎物之后,猫咪凭借着惊人的跳跃力(猫的跳高高度可以达到它们身长的5倍)猛扑向猎物,将其捕获。这些猫的捕猎能力是很强的,每只猫每周至少可以4次把捕获的猎物带回农场,被捕的猎物中不仅仅有老鼠,还有一些体型较大的鸟类。
猫咪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科学家们的赞许,但这点表现其实不算什么,如果较起真来以事实说话,猫绝对是比狮子、老虎更加危险的杀手。
2013年1月29日,美国科学家在《自然通讯》发表了一篇有关流浪猫对野生动物产生危害的论文,来自美国国家动物园史密森尼生态保护研究院以及美国鱼和野生动物服务机构的科学家们经过一系列研究后指出,猫是野生动物的头号敌人。在美国,每年被流浪猫杀死的鸟类有14亿只,哺乳类则高达69亿只,而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提供的数据,猫是名列世界最麻烦的100种非自然入侵物种之一,特别是在地域环境相对比较独立的岛屿上,流浪猫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33种鸟类、哺乳类、爬行类动物的灭绝。
现在,你是否出了一身冷汗?我们被呆萌的猫咪欺骗了,原来它们有着如此凶猛残暴的一面!
猫的平衡技巧也令人叹服,它能一跃跳上比自己身高高一倍的桌面,也能从一人多高的墙头纵身而下继续撒腿狂奔。体型与猫相若的狗甚至上楼梯都有困难。动物行为学家观察到了猫从高处跌下时的一系列动作:先将头部转正,将前脚移到脸部,保护下颌在落地时遭受的自下而上的冲力;然后将上半身扭转成与头的方向一致,下半身继上半身之后扭转。落地时,猫会伸直四肢,拱起背进一步减缓冲击力。猫的尾巴在整个下落过程中像螺旋桨一样转动,扮演平衡装置的角色,让猫可以及时旋转身体。
“眼力惊人“的萌猫
猫咪善于捕猎,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身手敏捷、头脑聪明,还因为它们有非常厉害的“眼力”。
从外形上看,猫的眼睛与人眼差不多大,而且构造与人类也大同小异,但它们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看到的世界还是有所不同的。首先,猫咪的视力是属于猎食性动物型的,具有比人眼更宽广的视野,科学家们发现,人眼的视野为180度,而猫眼的视野可以达到200度。当猫咪将视线停留在前方的时候,其实偏后方的部分视野也能看得到,这样的功能使猫能够在专心注意前方猎物的同时,还可以警觉身体两侧的动向,以免遭到攻击。其次,猫的两眼直视的视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呈50度的夹角,这使得它们能够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距离和纵深。最后,猫透视黑暗的能力远远强过人类,猫在暗光中的视力比人类好6至8倍。
我们常说:“猫在黑暗中仍看得见东西”,其实不然,如果将猫放置在完全黑暗的空间中,它也和你我一样完全看不见东西,只是猫咪的眼睛能聚集环境中微弱的光线,即使在没有月光的暗夜也不会完全没有光线,稀微的星光或由云层反射的光线,猫都能聚集且利用这些许的光度。这是因为猫的视网膜后有一额外的反射层,叫做“明毯”或“照膜”,可以将光线二次反射回视网膜,增强猫对光的感知。我们常常于夜间看见猫咪的眼睛闪亮着金光或绿色的光,这就是由于明毯的反射作用。用闪光灯对猫咪照像时,也会有相同的结果,而人类的眼睛因为不具有明毯,所以夜间是不会发出光亮的。
猫的瞳孔不仅能通过扩大缩小有效地调节进入眼睛的光量,它也是一种表达感情和用于交流的器官。在恐惧和高度兴奋时,猫的瞳孔会急剧放大。养猫人也许都有这样的经验:猫目不转睛地盯着玩具看,如果瞳孔迅速扩张成一个黑黑的大圆眸子,就表示猫咪要出手攻击了,屡试不爽。因为瞳孔放大代表恐惧,所以猫群中地位较高的猫在对峙状态时反而会将瞳孔缩成一条线,表示自己毫不在乎敌人的存在。虽然猫喜欢凝望着人,人对猫的长久注视却会使它们感到不舒服和被挑衅了,因为长时间瞪视是动物准备争斗的前奏。因此一间屋子里有好几个人的时候,喜欢猫的人长久望着猫,希望得到猫的关注,猫反而避之不及;讨厌猫的人故意将视线转开,却可能赢得猫的好感。
善于群居的萌猫
我们一直认为,除了狮子,大多数猫科动物,包括猫,都是独居的,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它们往往会为了独占狩猎地区而争斗不休,最终彼此分开。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当猫被带入人类社区之后,它们已经可以过群居生活了。
猫的群居方式比较特别,和狮子不同。一个狮群中包括了雌狮和雄狮,而一个猫群中的成员基本上只有雌猫,它们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公共生活区域,一起保护和抚养幼崽。雄猫游离在这个区域的边缘,仅有一只雄猫可以和区域内的大多数雌猫交配,如果有外来雄猫进入这个区域,那么它们的争斗在所难免,落败的一方很可能只能落魄地离开了。
那么猫是如何划定生活区域的呢?主要靠的是嗅觉。科学家们发现,猫的嗅觉非常灵敏,它们会在其领地周围撒尿留下气味,或者用脸颊去蹭位置比较突出、易于辨认的“路标”,使其沾有皮肤腺体的气息。而且猫有着第二个“鼻子”,称为雅克布森器官,位于鼻腔下,上鄂第一门齿的后方,专门用来分析其他猫的气味。我们常常看到猫闻了闻地上某处后,会将嘴张开一点点,抬起上唇,眯起眼睛,露出牙齿,好像被什么臭味熏到一般,其实它们正是在使用雅克布森器官“品尝”气味,并非真的被熏到了。
除了嗅觉,猫还需要使用肢体语言来维持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我们已经知道,猫是很凶猛的动物,但它们却很聪明,也明白“两猫相斗,必有一伤”的道理。所以,在猫的社会中,不到万不得已,它们是不愿意彼此“动手”的。那么它们如何缓和摩擦、避免身体冲突呢?只能靠高超的“演技”来表达立场了。于是猫练就了一套复杂的肢体语言,比如将尾巴竖立起来表示自己很开心,而背部隆起、使劲摇尾巴的时候则是在表示自己的不满。就这样,借助于张牙舞爪、虚张声势,猫咪们相安无事,共同生存——它们确实是非常善于群居的猫科动物。
所以,即使你仅仅养了一只猫,如果不加以管束,一个不留神,它可能已经偷偷成为了社区中或者街道上猫群落的一员了。
“独立自主”的萌猫
猫有着足够的智慧能够处理好和同类的关系,那么它们又是如何看待与人类的关系呢?为了研究猫对主人的感情有多深,美国林肯大学的科学家们想到了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陌生情景法”。在这个实验的第一部分,父母和小孩(仅二三岁)会呆在一间屋子里。在父母的陪伴下,小孩很安心,敢于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当陌生人进入房间,小孩不知道怎么面对陌生人时,便会紧靠在父母身边。然后实验进入第二部分,父母趁小孩不注意偷偷溜出去,让小孩和陌生人共处一室,这时小孩会非常惊慌;一段时间后父母回来,小孩立刻会跑向父母,表现出对父母强烈的依赖。
现在,科学家们对这个实验做了一个调整,把小孩换成狗、猫,观察它们对于主人离去和重聚的表现,由此分析它们对主人的感情如何。实验结果显示,狗对于主人的离开非常沮丧,而主人的返回也会激起它们强烈的反应。与此相反的是,猫的反应要冷淡许多。猫对主人离去与回归的感觉不太强烈,当主人不在的时候,它们甚至愿意和陌生人交流。同为宠物,为何猫和狗的差别会这么大呢?难道猫是“冷血动物”?科学家们是这样解释的:猫表现出的冷漠,与其说是因为猫不懂得回报主人的感情投资,倒不如说是因为它们没把主人当“家长”,所以不懂得依赖。
英国生物学家约翰·布拉德肖研究了30年的猫,他也同意这种观点。布拉德肖认为,当猫和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并未在日常生活中为人类做出太多改变和调整,在猫的眼中,人类和它们区别不大。所以,它们很可能把人类当成了另一种体型庞大的“笨猫”,而处于人类的环境,充其量只相当于处于“巨型笨猫”的生物社区,它们只需要用“平起平坐”、“互惠互利”的方式来利用人类就可以了。
布拉德肖的理论看似新奇大胆,却不无道理。比如,许多猫对于刚进屋的主人或是陌生人都会绕在他们的腿边蹭一蹭,人们常常误以为这是交流情感的信号,而科学家们发现,实际上它们是在传播体味,用来展现这是自己的地盘。至于喵喵叫,也有别于人们所幻想的意义。2009年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家对猫的叫声做了研究,发现猫对人类发出的喵喵叫并不是在向主人“摇尾乞怜”,仅仅是它们觉得这样做也许能换取食物,一旦肚子填饱了,它们也就不怎么叫了。抚摸和逗弄也是一样,人们将猫视为玩物,常常喜欢抚摸、逗弄它们,当猫心情不错的时候,它们懒得反抗;但如果心情不好,它们绝对不会委曲求全,可惜许多人不懂这个,以至惹得猫儿暴怒,被送进急诊室。
事实证明,我们完全想错了——我们自认为高高在上,觉得猫离不开我们,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猫咪根本不愿受到驾驭,“买不买账”还是它们自己说了算。这说明,猫作为猫科动物的一种,骨子里还是具有以我为王的霸气。
进化中的萌猫
猫不仅仅会卖萌,它们还隐藏了许多不萌的习性,这些习性在最近40年内才被科学家们揭露出来,如果从进化的观点看,这些习性并不难以理解。说到底,它们与人类近距离相处的日子还不长(猫第一次被驯养,只不过是4千多年前的事情,比狗至少晚了1万多年),还有一些野性难驯,而且,在猫与人结识的过程中,似乎从一开始,处于主动一方的就不是人类。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在距今1万多年前,农业已经兴起,人们聚集成了村落,开始储存粮食,也正是这个时候,人类村落开始成为老鼠的天堂。科学家们发现,大约在距今1.2万年,在古代中东地区,家鼠就出现了,它们已经演化出和野鼠不同的生活方式,喜欢在人类的村落中筑巢打洞,盗取粮食。虽然人类驯养的狗对于老鼠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是猫咪却抵挡不住老鼠的诱惑,它们紧跟老鼠的步伐走进了人类村庄。
人类发现,猫行走在村落里没有什么破坏性——它们不吃粮食,于是见多了,也就听之任之了。当人们发现猫能够捕食老鼠和蛇的时候,就开始亲近它们,然后发现它们原来真的好可爱啊——大眼睛、大脑门、毛茸茸、翘尾巴……到了4000多年前,人类终于抵挡不住诱惑,这才要把它们抱回家中占为己有。如此看来,猫是不请自来,主动和人类合作生存的,它们一开始就有着自己的主见。
那么,经历了4000多年的共处,现在猫咪已经被驯化了么?答案是肯定的。猫咪已经与人类有了一些感情,也希望讨人类的喜欢,只不过人类对它们要求太高,才忽略了它们的野性。在未来,猫还会继续进化下去,可以预见,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人类的喜好作为一种自然选择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萌猫的野性可能会渐渐泯灭,最终成为我们期待中的完美萌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