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定就是天生的吗?能否在后天被打造呢?

大科技大科技 科学之谜 2019-03-29 3428 0

天才一定就是天生的吗?能否在后天被打造呢?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让人们非常纠结。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是天生的,没有办法在后天复制;而反对者认为,天才在后天也可以打造出来。究竟孰是孰非呢?近些年来,科学家们纷纷对此进行了深度探索。

天才有先天的烙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是英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该书出版100多年来,已经传遍了世界,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话之一。而在现实生活中,卡罗尔往往会为了冲一壶好茶,而拿着茶壶在屋里不停地绕圈,同时来回晃动茶壶“10次”,而且保证每次晃动都一定是这个数字。

天才一定就是天生的吗?能否在后天被打造呢?

其实,世界上许多大师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怪。如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与人正常交往的;普希金有着某种程度的精神分裂症;米开朗基罗则患有孤僻症;英国文豪乔治奥威尔、音乐天才莫扎特、西方哲学泰斗康德等竟然都患有某种程度的自闭症。连社交活动最为频繁的政治家也有类似的精神疾病。如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专家通过深入研究后发现,1789~1974年200年间的美国历任总统中,有近半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其中最普遍的症状就是严重的抑郁症。

天才一定就是天生的吗?能否在后天被打造呢?

科学家认为,这些天才所携带的疾病,都有先天的烙印,是出错的基因造成的。如有着杰出音乐、数学天赋的患者,个别基因排列都存在问题,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而且同样的基因失序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这类出错基因几乎可以看做是“天才基因”,它的作用可能是智力“大提升”的动力,让人变得与众不同,如他们与学校制度格格不入,社交技巧差,可以很偏执,喜欢反对他人见解,讲究道德操守,可以为一个论题付出二三十年的努力而不会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

最近,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英国800多对双胞胎的生活态度,比较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间的差异。同卵双胞胎的基因与成长背景都是相同的,而异卵双胞胎尽管成长背景相同,但基因却相异。研究结果表明,异卵双胞胎有的成了出色人才,有的没有;但同卵双胞胎要么都是出色人才,要么都不是。这表明,基因对于个性的影响大于后天的环境影响,天才们先天就带有天才的烙印。

“天才基因”应有可能“变出来”

不过,从古至今,很多天才非但没有显示出什么精神类疾病,反倒有后天发奋进取的感人故事,因此不能认为所有的天才都携带有先天的“天才基因”。那么,人的基因后天能改变吗?

早些时候,美国科学家对46位居住在城市、沙漠和山区这些不同地方的摩洛哥人的白血球基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三分之一的白血球基因因环境的差异,而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这表明环境可以让基因发生改变。

天才一定就是天生的吗?能否在后天被打造呢?

大的环境可以改变基因,小的环境也可以,如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儿童早期遭受虐待的经历会永久改变大脑的基因表现。约70%的自杀者在早期都有遭受虐待或无人照管的经历,而且他们大脑海马的体积比常人偏小,表现不太活跃。这说明后天的生活经历让他们的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

不仅如此,短时间内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也能改变基因活动。如美国研究人员选取了30名前列腺癌患者,展开了3个月的研究。研究期间,这些患者大量食用水果、蔬菜、未经精加工的谷类食品、豆类及大豆制品等健康食品,而且每天适度运动,利用散步、冥想等办法缓解压力。3个月后,研究对象体重下降、血压降低,健康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研究人员对比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前后的前列腺活检样本,发现他们体内有48个基因被“激活”,453个基因则被“关闭”。其中变得活跃的是对预防疾病有帮助的基因,而对疾病有“催化之功”的基因活动则受到抑制。

那么,基因在后天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呢?科学家认为,营养物、毒素、药物、行为和环境等因素,会引发身体或大脑中的一种化学变化,从而调动出一组称为甲基基团的分子。甲基基团附着到一个基因的控制片段上,就让这个基因沉默或者活化,从而改变基因原来的活动规划。这个过程叫做“甲基化”。但甲基化的过程是可逆的——被甲基化的基因还能够脱掉甲基,发挥原本的作用。而所谓的改变基因,并不是把基因本身改变了,只是基因因被“甲基化”,导致其表达方式被改变了而已。所以,普通人在后天如果某些基因表达被改变,那也可能变出“天才基因”。

名师、“狼爸”和“虎妈”启示录

既然人在后天有可能变出“天才基因”,那么,采取什么办法能“变出来”呢?有科学家认为,通过某种办法促使人刻苦形成某种习惯后,那种习惯就可能变一般基因为“天才基因”。历史上许多“名师出高徒”的故事,以及当代“狼爸”和“虎妈”的故事,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纪昌学射,就是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名师出高徒”的故事。纪昌拜著名的神射手飞卫为师,飞卫要求纪昌先练习不眨眼的技术,纪昌刻苦练了两年掌握了;接着飞卫要求纪昌练眼力,的要求他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结果用了三年的时间,纪昌也练就了这个本领,结果成了像老师那样的神射手。就是说,刻苦学习磨练,培养成某种习惯后,人就会在某个领域做出出色成绩,成为天才。

历史上这里“名师出高徒”的故事很多,现实中的父母如果严格要求儿女刻苦磨练,也能把普通儿女变成天才。最现实版的典型就是“狼爸”和“虎妈”。“狼爸”名为萧百佑,是香港商人,他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打”进北大。“虎妈”名为蔡美儿,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她以严厉的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结果两个女儿都考入了世界名牌大学。他们的打骂教育方法虽然可以商榷,但客观上起到了“逼”人刻苦养成某种学习习惯的作用。

一边是严厉教育,一边是刻苦用功,于是形成了某些习惯,于是练就了超人的本领,于是便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天才——大凡奥运冠军,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杰出人士,多数天才级别的人才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是这些经历让他们把某些基因变成了“天才基因”。

打造天才不是梦

我们已经知道,人的基因功能能够在后天被开启或者关闭,而且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但人的习惯是否能改变基因的功能,这还真是个大谜团。不过,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破解这个谜团的许多线索。

天才一定就是天生的吗?能否在后天被打造呢?

德国耶拿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对因患中风病导致手臂瘫痪的病人进行治疗过程中,强行限制中风病人正常手臂的运动,帮助并鼓励病人运动瘫痪手臂,让病人每天几个小时,并且一连几个星期坚持锻炼,最终他们让病人瘫痪了的手臂像正常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了。对这些病人瘫痪手臂对应的脑功能神经元群体的检测表明,治疗前没有任何脑电反应的分管瘫痪手臂运动的脑功能神经元群体现在有了大范围的、强烈的手臂运动信号反应。这表明,一旦硬性培养一种新习惯,大脑功能就会做出相应的改变。类似的情况还要许多。如弦乐器演奏者,其左手指对应的脑功能神经元群体规模就较右手规模大;那些必须以手指触摸文章的盲人阅读者,其右手相应的脑功能神经元群体规模也大于左手。

那么,因习惯造成大脑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究竟是不是基因表达方式改变造成的结果呢?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当把大鼠放入玩具众多的环境中,它们的大脑会形成新的突触,而不管它们是否成年。这些新的突触或者强化了它们的记忆力,并增强了它们的运动协调能力……而大脑之所以会形成新的突触,这恰恰是受基因的指令完成的,说明它们大脑里的基因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

这一系列现象表明,习惯的形成会引发基因改变,而基因改变后,会导致大脑功能发生改变。所以人们要想在某方面成为天才,那么“练”出相关的习惯,便会“练”出“天才基因”,而后就可能梦想成真。

打造天才要多久?

现在,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绝大多数天才,都有一种特殊的专业本领,而这种本领大都是练出来的;换句话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匈牙利一位心理学家为了证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某一领域内的天才,就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国际象棋,对三个女儿进行了专门培训,结果三个女儿后来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

那么,打造一个天才究竟需要多久呢?在过去二三十年内,美国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他们的研究甚至细致到精确记录观察对象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父母和家庭环境变化等等信息。结果发现,要想成为某一专业的天才,需要每天练习3小时,并用10年完成10000小时的练习——这只是成为天才的最低时间要求。例如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15到25年。而要坚持这么长时间,确实需要非凡的毅力,要吃很多苦。

当然,更不能忽视的是练习方法。“刻意练习法”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又完全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而不是让他们例行公事或者当做娱乐。好的练习方法因为事半功倍,所以会加速让人变成天才。

现在看来,我国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对天才的论述真是很有科学道理。他说,要想成为天才,必须“精神专一,奋斗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时浮夸,老来窘隘而已”。所以那些想快速成为天才的人,还是埋下头来苦练才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