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里最受欢迎的动物是哪种动物?应该是熊猫吧。你看,它黑白两色,毛茸茸的外表,憨态可掬的神态,让众人大呼:“实在是太萌了!”虽然可爱,但是可不能随意触碰,因为这对你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下面介绍几种看上去无害,实际上却很危险的五种动物。
熊猫:我可不是吃素的
首先介绍前文提到的中国国宝——熊猫。
熊猫虽然体重大,看上去很笨拙,但它其实是极为灵活的一种动物。熊猫不仅可以爬到十几米高的树上,还能以几十公里的时速奔跑,奔跑速度有时还能超过野狼,平时表现地如此缓慢可能只是因为比较懒。
再者,熊猫除了灵活的行动能力,还进化出了有力的下巴和巨大的牙齿,因此熊猫的咬合力也是哺乳动物中排名较为靠前的,咬合力越大,动物能拖动的物体就越重,而成年熊猫的咬合力约为160千克,这就意味着,成年熊猫可以轻松地拖动一个正常体型的成年人类。
通过对熊猫的研究发现,熊猫可不是生来就吃素的。现代熊猫的牙齿和消化道和原始熊猫一样,是肉食动物的构造,但为什么熊猫改吃素了呢?原来熊猫在进化过程中,需要避免和比它更强大的动物发生食物上的竞争,同时还丢失了一个叫T1R1的基因,因此熊猫“吃素”是环境和遗传的双重结果。
一般熊猫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但如果你触犯了它,比如挑衅它或进入它的领地,这个“吃素”的萌物可能会发出致命的警告哦。
近几年仅我国动物园里熊猫咬伤人的事件就发生过五六次。2011年3月,美国圣迭戈动物园也发生熊猫咬伤饲养员事件,身受重伤的饲养员被解救出来,被送往医院急救。
懒猴:毒液是我的秘密武器
为何称之为懒猴?它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因在树上生活,还极少下树,行动特别缓慢,才被冠以“懒猴”的称号。懒猴圆圆的大眼睛和可爱的神情让它们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但这个大眼萌物却会“以毒杀人”。
当感受到危险或恐惧时,懒猴会将它长长的手臂抬过头顶,看上去就像投降一样,但如果你认为它在对你示弱,就大错特错了。
懒猴的手肘处,暗藏着一个毒腺,毒腺通过抬起的手臂靠近嘴部,嘴里的唾液可以和毒腺产生的物质相结合,产生毒性极大的毒液。懒猴将毒液含在嘴巴里,对准其他动物,乘其不备一口咬下去,被咬者会极为痛苦,甚至导致死亡。
野外生物学家乔治·玛达尼在婆罗洲进行研究时,遇到了一只野懒猴。由于距离太近,被懒猴认为是威胁者,便狠狠地咬了他一口。幸运的是经过医生治疗,他只是经历了一场痛苦的过敏反应,没有丢掉性命。但他告诫我们:“不要随意靠近懒猴!”
暴风鹱:谁惹我,我吐谁!
像懒猴一样,暴风鹱(hù)也会产生“毒液”,但此毒非彼毒,暴风鹱的“毒液”是它们的呕吐物。
暴风鹱在还是雏鸟的时候,由于羽翼尚未丰满,无法飞行,只得躲在巢穴里,但也很容易被捕食者如海鸥发现。为了免于一死,这些雏鸟将胃里的鱼类油脂提取出来,制造油性物质,并通过呕吐往捕食者身上喷射。这种呕吐物的气味极其难闻,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可以维持好几年。
就拿海鸥来说,假如呕吐物停留在海鸥身上,海鸥为了除掉这难闻的气味,会试图在海中清洗它的羽毛,但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往往是被海水淹没,无法再振翅高飞。
暴风鹱可谓是动物界防御手段最奇葩的一种动物了,利用呕吐物射击捕食者,以此警示其它生物。看似挺可爱的暴风鹱,却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鸡心螺:艳丽色彩很致命
鸡心螺分布在各大海域,又叫芋螺。鸡心螺的外表极其艳丽,它也因此成为贝壳收藏家的珍贵藏品。但在鸡心螺艳丽的外表下,隐藏着致命危机。
海洋虽然“广纳百川”,却也危机四伏。为了能在如此庞大的海洋中占据一席之地,鸡心螺进化出了可以伪装成鱼饵的长吻状结构、独特的捕食器官和可怕的毒腺,它们相辅相成,让鸡心螺成为海洋里隐藏的美丽杀手。
鸡心螺的齿舌是特有的鱼叉状中空小管,管内充满毒液,是杀害猎物的强大装备。在准备捕食猎物前,鸡心螺在毒腺内合成毒液,并装填在齿舌中。准备好了带毒的鱼叉后,鸡心螺伸出长吻状的“鱼饵”,等待猎物靠近。当猎物靠近时,鸡心螺将带毒鱼叉射入猎物体内,毒液里有神经毒素,可以麻痹猎物,使猎物动弹不得。当猎物失去运动能力后,鸡心螺就可以安心地享用一顿美餐了。
而对于人类来说,鸡心螺的毒液也是可能致命的。当人们拾起艳丽的鸡心螺时,很可能会被鸡心螺的毒刺所伤,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已发生几十起因鸡心螺刺伤而致死的悲剧。因此,在无法判断鸡心螺是否还存活的情况下,不能贸然拾起它,否则可能会丢了你的性命。
黑头林鵙鹟:身体虽小却有剧毒
和鸡心螺一样,身上带有神经毒素的还有黑头林鵙(jú)鹟(wēn g),但它们并不能自己生成毒素,这些毒素来自于它们的食物。
黑头林鵙鹟生活在新几内亚,头部等部位是黑色的,其余地方是明亮的橙色。除了亮丽的外表,黑头林鵙鹟还拥有动人的歌喉。但谁能想到,这个小巧的生物,身上竟携带剧毒!那这些剧毒从何而来?
一些研究推测,黑头林鵙鹟身上携带着的剧毒,很可能来自它们所食用的甲虫和植物。因为它们身上有明亮的橙色,很容易吸引一些视觉系的捕食者。为了生存,它们收集甲虫和植物身上的毒素,并想方设法将其覆盖在它的体表,即使被捕食者抓到并杀害,也会“两败俱伤”。之后,捕食者可能会知道这种鸟类会危及到它们的生命,就不会再去猎杀外表上很吸引它们的鸟类了。
曾有一位生物学家意外捕获了一只黑头林鵙鹟,并且手指被它刮伤。这位生物学家把受伤的手指放进嘴巴,尝试止血,却发现自己的嘴唇和舌头都变得麻木了,生物学家意识到,这种鸟是有毒的!而且黑头林鵙鹟也是唯一一种被发现对人类有毒的鸟类。
在大自然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动物如果没有特有的防御手段,恐怕早就成为“盘中餐”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