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日益普及,你有没有感觉被手机捆绑,若有一刻不看手机就会烦躁不安?是否怀疑自己患上了别人常说的手机上瘾症?
技术恐惧症
手机上瘾,有人也称之为技术上瘾,包括长时间看平板、投入电脑游戏等,这种说法并不新鲜,严格来说它是一种技术恐惧症。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警告人们,书面文字会削弱记忆。这可算是最早的技术恐惧症了。
后来,印刷机、留声机、电话、电视等相继问世,也纷纷带来质疑,它是否会导致人们智力下降、孤僻懒惰、专注力丧失,等等?及至互联网问世,也同样如此。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人还在拨号上网时,就有医生质疑是否产生了一种新病——网络成瘾。
当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应用相得益彰时,虽然名称有所变化,但同样的问题再次提及,甚至上升到与毒品相似的危害程度。
毒品被视为洪水猛兽,染上毒瘾几乎会毁了一个人。人们将所谓的手机上瘾也视为洪水猛兽,将之与毒瘾相提并论。美国曾有一档电视节目,就把手机上瘾与可卡因等药物上瘾相类比,还说手机上瘾恐导致老年痴呆症,记忆下降。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它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杀。
手机不是毒品
事实真的这么严重吗?答案自然是:非也。首先,手机绝不是毒品。
诚然,玩手机会使大脑皮层的快乐区域保持兴奋,并且据称,这一区域与可卡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等药物所刺激的快乐区域很可能是一样的。但不要忽略这一事实:任何有趣的事物,都会刺激大脑产生快乐体验,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游泳、读小说、谈恋爱、吃美食……都会这样,包括健康的和不健康的。
玩手机与此类似,也会刺激并释放多巴胺。而且与正常状态相比,玩手机所释放的多巴胺大约要高出50%~100%的水平。但是,可卡因刺激大脑所释放的多巴胺要高出350%,甲基苯丙胺则高出1200%!由此可见,玩手机的成瘾性与吸毒、药物滥用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因此凡认为玩手机像毒品上瘾那样有巨大危害的,其实就相当于把水龙头的一滴水与一道瀑布相提并论。
手机“上瘾”是概念滥用
上瘾的概念来自药物依赖,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它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强迫而连续定期的用药行为,只为感受某种精神效应,或避免断药引起的不适。一旦染上毒瘾,靠自身很难断绝。
手机上瘾,则多指长时间连续地玩手机,以至于干扰了学习、工作、社交等正常生活。实际调查发现,玩手机者中最多只有3%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其中大部分还不是很严重,所造成的干扰会随时间推移而自行消失。
另外,目前还没有关于手机上瘾的权威官方诊断。最近发生一件很有争议的事,使这一论断更难统一。
世界卫生组织于今年6月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其中纳入了“游戏障碍”,将其与毒品、酒精、烟草等并列归入成瘾行为障碍,计划于2019年5月最终讨论通过。消息一出,争议不断。先是有28位学者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抗议,认为这一决定很不科学。接着美国心理学协会、世界儿童基金会都反对这一决定,认为上瘾一词不适用于青少年玩手机行为。
目前所有的研究数据,还不足以支持手机上瘾成为一种独立病症。在所谓的较高水平手机上瘾“患者”中,没有出现比其他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也属轻微型的,很难导致精神疾病,并且通常会不治自愈。
严格来讲,所谓手机上瘾其实是对“上瘾”一词的滥用。人们过度开展的活动,如健身、饮食、购物等都可以用“上瘾”形容,涉及面很广,甚至还有关于舞蹈上瘾的研究。相比之下,目前没有数据能证明对玩手机的滥用程度超过了其他各种令人愉快的活动。
“手机上瘾”不是手机造成的
大多数支持手机上瘾的人认为,手机玩起来令人着迷,会伤害大脑和身体。但实际研究却发现,所谓“手机上瘾”通常是某种其他潜在疾病以玩手机形式表现出来的症状,如抑郁症、焦虑和注意力不集中。
技术本身是无害的,手机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比如床,对于有些因心理抑郁而整天在床上睡大觉的人来说,他们是不是患了“床上瘾”?
在治疗环节,对“手机上瘾”的纠正,也只是集中在单纯地治疗症状,改变玩手机的行为,并没有触及根本的心理问题。
手机使用不会导致自杀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手机上瘾的另一恶果就是,导致美国青少年自杀率上升,尤其是女孩。但实际上,这一观点并未得到事实的支持。据统计,在1999年-2016年这17年期间,美国几乎所有年龄段的自杀率都有所增加,尤其是中年人;而且2008年前后出现了明显增加,那时正值金融危机爆发。这一统计数据表明,自杀是一个涉及面巨大的社会问题,与手机上瘾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玩手机与青少年抑郁、自杀是否存在紧密联系,学者之间有很大的争议,但从研究数据上看,目前尚没有切实的证据。
因此总的来说,玩手机没有像毒品那么可怕,最重要的,我们应当多关注玩手机者的心理健康,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