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这便是老生常谈了,但帮助别人,自己真的快乐吗?
心理学家指出,这句话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和我们大脑中的纹状体有关。纹状体是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豆状核和尾状核,它会对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做出反应。例如,当你决定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并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选择时,纹状体会被激活并释放大量的多巴胺,提高我们对情绪的感受能力,让我们觉得兴奋。所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不无道理。
研究表明,生活中的善举和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下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快乐和悲伤会“传染”
人体内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们就像人体内的镜子,可以映射他人的行为并反馈给本体,我们也因此学会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模仿。镜像神经元形成的镜像机制还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解他人意图、建立语言基础以及体验别人的情感。在通过镜像神经元理解他人情感的过程中,镜像机制会使我们产生同样的情绪。例如,你看到不远处有位同学的作业本散落一地,于是上前帮他捡起来,他笑着对你说了声谢谢,此时你的镜像机制会被激活,看到别人笑自己可能也会跟着不由自主地笑起来。
们一个小小的善举会让别人觉得快乐,看到别人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们也会觉得开心。既然笑是会“传染”的,我们何不当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让笑容持续传递下去呢?
不仅快乐会“传染”,我们对他人消极的情绪也会感同身受。比如,看到同桌因为考试成绩太差而伤心难过,你自己可能也会觉得心情低落;看到至亲生病时脸上挂满愁容,我们像是对病痛感同身受般痛苦不已。此外,研究表明,越是亲近的人,情绪就越是容易相互“传染”。科学家曾通过核磁共振监测了22名年轻人的大脑活动,发现他们在朋友或陌生人受到同等程度的威胁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心:当陌生人遇到危险时,他们大脑中的危险反应区活动微弱,但却在看到朋友遇到危险时异常活跃,甚至与自己受到威胁时发生的活动完全相同。
科学家指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像相信自己一样信任、依赖朋友,并相互共享很多资源。因此,当有什么东西可能对朋友或朋友的资源造成威胁时,我们会像自己受到威胁一样担心、难过。既然如此,那就多伸出援手帮助身处困境的人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会让我们的精神振奋起来。
给予的快乐
我们小时候会觉得没有什么比收到礼物更让人开心了,每次拆礼物都会满怀期待,心想这里面会不会就装着自己近期最想要的玩具。长大后却发现,原来送礼物比收礼物能收获更多的惊喜,尤其是看到别人拆礼物时那种由衷的喜悦和幸福,自己内心会充满莫名的满足感。善良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朋友,有时候一杯咖啡或一份贴心的礼物就能增进友谊,还能改善自己的情绪,你有没有注意到,给朋友或家人挑礼物时,你的心情总是很愉悦?
小至个人,大到社会群体,精神满足感往往都要比金钱重要得多。相信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过别人发起的筹款活动,我们可以选择捐款任意金额,也可以随手分享让更多人知道并参与进来。捐款就意味着要掏腰包,捐完之后我们可能得少买个苹果、少喝瓶饮料,甚至少买件衣服,但正是这一个苹果或一瓶饮料的钱,就可能关乎着一些人的生死。若是我们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能让别人的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善,何乐而不为?
善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分享食物或空间,如果我们生来就是极端自私的物种,那人类早就灭绝了。正是我们骨子里的善良教会我们给予,如此人类社会才能经久不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赠人一只玫瑰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给人带来的温馨和快乐会在心底慢慢升腾。
研究表明,一个善良的举动可能会带动周围的人,继而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小团体,甚至是有爱的大社会。善良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好心情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友善,如此便形成一种奇妙的双向关系,不断地给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