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谈到读书可以改变我们,其实读书对我们自身的改造力度之大,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英国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400年前就发现,读书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性格。他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名言后来广为流传,但是否具有科学道理,还没有人知道。直到最近,加拿大两位心理学家通过科学论证发现,读书确实能对人的性格产生持久的影响,培根的说法很有科学道理。
读书真的能改变性格
这两位心理学家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请志愿者阅读同一本小说,并通过问卷等方式,测试他们在阅读前后在面对各种类型的社交互动活动时,心理的变化情况,同时从行为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对新经验的开放性、随和性和自觉性这5个方面,对他们的性格进行评估,以此观察他们读书前后的性格变化情况。
在实验中,心理学家随机地将安东·契诃夫的两个版本的短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分给两组不同的读者阅读。这两个版本中,一个是原著的译本,另一个是仅包含几个关键情节的缩写本。不同的版本都重点讲述了一对已婚男女的婚外恋故事,以及在婚外恋过程中多变的行为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情况。测试结果显示,两组志愿者在阅读小说前后的个性特征,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细微变化,而且阅读完整故事的那组志愿者,个性特征上的变化更明显些。
这个结果真是出乎意料,它说明即便是相同的故事,压缩和不压缩,对人性格的影响都不同。而这恰恰能够证明,读书确实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人的性格。
间接经历改变我们
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格,这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加拿大科学家认为,这首先和人的经历有关。
此前,德国和美国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从统计学角度证实,人自身的经历,对自身的性格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个小组用4年时间,对1.5万余名德国人进行了人口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研究小组将就业、结婚、生子和退休等重要人生经历对调查对象性格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
结果表明,人的性格一般要到30岁才会趋于稳定,70岁之后又可能发生明显变化,而且重大的人生经历,往往会对人的性格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年轻人首次参加工作后,做事普遍会变得更加认真,更加稳健,一改早期的懒懒散散和毛毛糙糙的行为风格;但在退休之后,性格开始在细致认真方面往往会有所懈怠。又如人在结婚后,他们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往往趋于传统,喜欢熟悉的方式而不是接受新经验,兴趣范围也变窄;但离婚这一重大事件发生后,很多男性会变得喜欢接受新经验了……
而读书,也是一种间接经历。因为当人们在阅读书籍内容时,他们的大脑随之会进入一个模拟体验状态。这种体验虽然不同于直接生活经历带来的体验,但也会在人的记忆里留下痕迹,因此也会对性格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产生培根所说的“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读书效应。
模仿带来改变
不仅如此,人们在阅读文艺类作品时候,还会对作品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模仿,而模仿就会造成人性格的改变。
“2011邓丽君模仿秀”冠军赵红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赵红对媒体坦言,自从有一天听到了邓丽君的《小城故事》,瞬间就被震撼了。起初,赵红只是单纯模仿邓丽君的歌声,当她在声音上的模仿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时候,她开始尝试在仪态举止上更接近邓丽君。希望自己能做到形神兼俱。她减肥,在任何场合都尽量说普通话。随着对邓丽君了解的深入,她开始模仿邓丽君与人为善的人生态度和宠辱不惊、气定神闲的性格,揣摩邓丽君的心理,并贯穿到她自己的生活之中。时间久了,有很长时间没见过赵红的人都觉得她完全变了一个人,原先典型东北人豪爽、大大咧咧的性格不见了。
日本著名心理医生森田正马研究证实,硬性模仿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即便是要人们假笑,装作很快乐,但这个动作持续一阵子,人还真的会快乐起来。这种方法对有恐惧症的人尤其有效。为此他创造了“森田治疗法”。同样的道理,要使自己变成某种人,只有你坚持模仿你心目中的榜样的态度,就能心想事成。美国有学者通过调查证实,经常模仿士官的士兵,有不少人后来真的被提升为了士官。
而文艺类作品,往往是以塑造典型的人为使命,所以阅读者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中他们欣赏的某某人物,最终他们甚至可能真的变成“某某式人物”。相关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此看来,人们要想弥补自己性格中的某些不足,只需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阅读,就可能真的会如愿以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