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无法战胜的昆虫军团

大科技大科技 科学之谜 2017-10-24 7163 0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地球

的主宰,尤其是拥有现代文明的人类,更是以其尖端的技术、智慧的头脑掌控了地球上的一切。就连地球上最凶猛的动物也无法逃出人类的掌心,老虎、狮子、豹子、鲨鱼、鳄鱼等等越来越少。可以说,进入现代文明的人类,真正成了万物之灵。

可是,貌似强大的人类,难道真的能战胜一切生物吗?答案是否定的。是什么样的生物让人类挖空心思而又束手无策呢?可能不用说你也能猜到:它们就是昆虫。我们任何一个人随便就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小虫子,像蝗虫、蚊子、蟑螂、马蜂等等。在这些小而强大的动物面前,人类最恰当的比拟可能就是“黔之驴”了,庞然大物而毫无用处。

人类无法战胜的昆虫军团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火蚁军团——文明的克星


火蚁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巴拉圭和巴拿马运河一带的昆虫,主要分布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国家。它和我们熟悉的蚂蚁是近亲。然而它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昆虫,而是世界上100种危害最为严重的著名入侵生物之一。

火蚁一旦入侵,人们就防不胜防。它们能把土壤中土栖性动物捕食殆尽,破坏土壤。它们还吃作物的果实、幼芽与根茎,给农业造成极大的损失。火蚁对人和其他动物危害很大,进攻时会将其带毒的针刺扎入皮肤,让人产生灼烧般的疼痛并出现水泡。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在现代化电子化占主导的今天,火蚁军团开始向人类的高科技电路进攻。电流很容易激怒火蚁,被短路电击死的火蚁会放出信息素引来火蚁大军导致更大规模的短路。美国的机场曾因火蚁导致系统短路而受阻,红绿灯的路线也因火蚁烧毁。火蚁的危害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单就美国来说,火蚁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已经报道有多人因火蚁攻击而死亡。

火蚁的扩张速度非常迅速,可每天以数十公里的速度扩张。1930年因检疫上的疏忽入侵北美,目前已传入美国南部13个州,这使得美国拥有地球上最大的火蚁军团。本世纪初传入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省的部分地区。今年年初,我国内陆的广东吴川地区,第一次发现了火蚁。

防治火蚁入侵相当困难,只要没有将火蚁100%灭绝,火蚁就会卷土重来,部分蚁巢还会移到邻近的地区,加快扩张速度。

人类无法战胜的昆虫军团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杀人蜂——人造的灾难


地球上从来就没有杀人蜂这个品种,它们是自以为是的人类为改造自然而带来的恶果。在20世纪中叶以前,美洲大陆上只有欧洲蜜蜂。但欧洲蜜蜂不太适应当地气候,产蜜量不高。1956年,巴西圣保罗大学一些科学家为解决这个问题将采蜜多和繁殖力强的非洲蜜蜂与欧洲蜜蜂进行自然交配,希望能够获得一种集双方优点于一身的新品种。谁知事与愿违,得到的产物——非洲化蜜蜂并不能增加产蜜量,反而比非洲蜜蜂性格更加暴躁、攻击性也更强。接着,由于管理疏忽,1957年,一批非洲化蜜蜂从实验室逃离,进入了附近的森林。于是杀人蜂出现了。

非洲化蜜蜂重归野外后给整个美洲大陆带来了一场灾难。它们的繁殖力极强,而且即使与欧洲蜜蜂交配,它们的后代也都是非洲化蜜蜂。随后,这种蜂的数量呈几何级数上升,一发不可收拾,据专家统计,“美洲杀人蜂”的总数已经超过了10亿只。而且它们生性多疑,易受惊扰,往往从15米外就开始毫不留情地攻击它们认为的“入侵者”,攻击时间可长达3小时,追击距离可达数公里。目前,从南美洲最南端直至美国南部各州,都不时传出“杀人蜂”伤人的消息。“美洲杀人蜂”即因此得名。近50年来已经在美洲各国造成了1000多人死亡,被其进攻后受伤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尽管人们费尽心机想对付“美洲杀人蜂”,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根除这一祸患的方法。不久前,意外发现性情温和的南非蜜蜂和“美洲杀人蜂”的后代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新品种。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已展开实验,希望此举能最终解决“美洲杀人蜂”。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一做法不会带来其他的恶果。

人类无法战胜的昆虫军团

白蚁——隧道之王


比起杀人蜂和火蚁,白蚁就可以算是与人类相生相克的元老了。它是至今地球上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人们发现的最早的白蚁化石是1亿3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的化石。

白蚁的危害面积占世界大陆面积的一半以上,曾被列为世界性五大害虫之一。一些地方甚至把白蚁称为“无牙老虎”。它真是什么都啃得动,食物范围涉及衣、食、住、行等诸方面:农作物、树木、房屋、河堤,即使现代才出现的交通、电讯设施,都逃不出它的胃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对白蚁蛀蚀后果的形象描述。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白蚁的行为隐蔽性强,它们偷偷地打洞,偷偷地挖穴,等到人们发现时往往已经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为时过晚。

这一切危害使得千百年来人们与白蚁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人类从来没有真正战胜过白蚁。总是这儿的白蚁基本灭掉了,那儿又出现了。想像一下白蚁比人类更为长久的历史,可能人类灭亡时白蚁依然兴旺发达。

以上都是社会化的昆虫,它们已经让人们无所适从,但更为强大的是散兵游勇式的昆虫,它们有时不需要有组织,只靠本身能力或数量就能创造强大的战斗力。

人类无法战胜的昆虫军团

蚊子——吸血昆虫


每年夏天,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被蚊子咬上几口。这种让人们头疼的吸血昆虫已有一亿多年历史,进化至今,蚊子已十分适应各种险恶环境。而且蚊子不只是吸你一点血而已,它在填饱肚子的同时,还能传播像传染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等各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蚊子确定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公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由于蚊子的传播,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死于疟疾,至少100万人死于登革热。

人类在与蚊子长期的斗争中,发明了蚊帐、蚊香、灭蚊灵、灭蚊灯等各种各样的产品。喷上灭蚊灵,点起蚊香,在熏跑蚊子的同时,也不得不熏着自己。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运用了物理、化学、光学等方面的手段,但令人遗憾的是,人类在这种幼小的昆虫面前再一次显示出了自己的无能。

但是请不要灰心,基因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现在,意大利科学家就试图对蚊子的遗传基因进行重组,让这些贪婪的吸血者变成素食者。而英国的科学家想要把杀死疟原虫的基因转入传播此病的按蚊体内,让它们变成疟疾的克星。这些都得益于对蚊子基因的了解。基因密码的暴露,将使蚊子在同人类的斗争中节节败退。科学家还有一种更为奇妙的想法,即利用基因的方法将蚊子人工绝育。希望有朝一日,蚊子和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一起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同蚊子的战争彻底成为历史。

人类无法战胜的昆虫军团

蟑螂——阴暗角落里的无赖


蟑螂也是最古老的昆虫之一,在地球上已经有3.5亿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被大自然淘汰,这与蟑螂的生态习性有很大的关系。

蟑螂喜欢在比较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繁衍生息,这与它起源于高温、高湿的非洲不无关系。蟑螂繁殖能力极强,即使大蟑螂已被药物毒死,它体内的卵依然能够成长为小蟑螂,这样的繁殖能力,听听就让人毛骨悚然。蟑螂怕光,昼伏夜出,白天它们都躲藏在你所能想像到的阴暗的角落里,如墙缝、桌缝、物品堆、阴沟,甚至电路板里。夜幕降临,特别是连灯光都熄灭后,它们的活动便开始了,纷纷从各栖息地点爬出来,到处啃咬能够找到的食物。蟑螂是杂食性动物,一般人吃的东西它都吃,因此蟑螂身上所带的细菌极易传染给人类。

繁殖能力超强的蟑螂让拥有现代文明的人类伤透了脑筋。即使整栋楼房只剩下一只蟑螂,可过不了多长时间,它们又纷纷扰扰地横行于各家各户。各种不胜枚举的灭蟑药物、器材基本上发挥不了作用,可能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别把蟑螂带入屋内,而且屋子里要一尘不染、一点食物也别留给这个无赖。

科学家已经断言,即使人类灭绝了,蟑螂也还会依然故我地活着。

不过最近有一个好消息,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蟑螂“香水”可以把蟑螂从阴暗角落吸引出来,然后聚而杀之。

和许多其他的昆虫一样,当雌性蟑螂想要交配的时候,它会放射出一种信息素吸引异性,雄性蟑螂很快就会追随这种信息素所带有的香味而来。科研人员将信息素从蟑螂的标本中净化提炼出来,根据化学分析结果生产出一种人工合成的蟑螂信息素来引诱雄性蟑螂,然后将它们一起杀灭。有了这种蟑螂专用香水,无论蟑螂躲在哪个犄角旮旯,都要心甘情愿地跑出来接受命运。

人类无法战胜的昆虫军团

蝗虫——超级强盗


提到蝗虫,我们就会联想到铺天盖地的蝗虫队伍,会想到蝗群过后满目疮痍的庄稼地和草场。这种害虫让人们胆战心惊,因为它们直接威胁的是人畜的口粮。在我国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中,就记载有800多次大的蝗灾,使六七百万农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

这种超级强盗中最厉害的一种叫飞蝗,常常成群结队地远距离迁飞,飞行迅速,可不停顿地连续飞行几十个小时,一次能飞几百里,高度可达2000米以上。它们所过之处,庄稼地、草场被吃个精光,甚至一天能吃掉一个万人城市一年的口粮。

而蝗虫并不是社会化昆虫,是什么因素让它们组成大部队来袭击人畜的口粮呢?这可能与它们的产卵习惯和生理习惯有关系。当雌蝗产卵时,对产卵场地要求较高,因此,合适的产卵地比较少。所以,它们很可能都集中在一个小地方产卵。这使得卵孵化整齐划一,以至蝗虫的幼虫一开始就形成了互相靠拢、互相跟随的生活习性。而且,蝗虫飞行时,地面上的蝗虫会感应,并群起响应,于是,蝗虫队伍就越来越大。

蝗虫飞过,不止是一个国家受难,因此,很多蝗灾严重的国家已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这种害虫。澳大利亚甚至设立了专门监测蝗虫动向的雷达。在人类与蝗虫的斗争中,人类的力量可能正在逐渐加强。目前,人类已找到了一种真菌作为武器,但它们的威力无时不刻在让人类出汗。

所有这些在人类眼中无法无天的小小昆虫,可能对于自恃高大的人类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它们让人类知道,人在某些方面无能为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