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给别人点赞了吗?你给淘宝卖家5星好评了吗?你新发的朋友圈和微博收到了多少赞与评论?你的“社交分”又是多少呢?
小时候,试卷上的分数曾让我们紧张不安,噩梦缠身,本以为离开被应试判定的生活就能不再受分数的影响,没想到长大后还有更多的分数横亘在我们面前,等着给我们下定义。没有生命、不懂变通的分数真的能够决定我们是谁吗?如果某天,别人对你的打分密切影响着你生活的各种权限,是应当讨好逢迎,还是坚持自我?
生活中的分数
在现在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网络记录下太多关于我们的数字痕迹。我们的购物倾向,我们的兴趣爱好,都变成了这些数字符号中的一部分。我们在不断给别人打分,也在不断接受着别人的评判。
服务行业的服务情况,会由顾客进行分数评判。淘宝卖家会追着你打电话,请求撤掉不好的评价,他们会和声细语,殷勤耐心,只为换得你的五星好评。预约的司机跟你约定好时间,提前到达,一路上礼貌寒暄,不过分打扰,希望你在下车后能够给予一个公正的打分。送餐的外卖小哥因为晚到了几分钟,连声道歉,害怕你因为这一单晚送达的餐食打出令人难堪的分数,影响到今后的工作机会。
另一方面,评分开始出现双向的发展方向。服务者也能够对客户进行评判打分,无理取闹、故意生事的客人会得到较低的分数,其他服务提供者会根据这些分数谨慎选择交易对象,避开心怀恶意的客户。
根据你账户里存款的数量和你的个人征信记录,银行会对你进行评分。你在支付平台的交易状况也会得到一个量化的评分,将你划定到某个区间,成为他们更重视的客户或者只是普通用户。就连通讯公司也会根据你的月消费状况和欠费缴费记录给你贴标签。学期结束,学生会按照学校要求,根据老师的教学状况为他们评分。在某些社交网站上,甚至可以对好友进行评分,似乎社交智慧也遭遇了分数的评判。
那么,分数决定了我们是谁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
对于一个你了解不多的人,如果你的面前摆着一张此人在各个方面的评分,那么这些分数将会构成你对这个人的初始印象。人们会不自觉地根据评分将商户、客户分级分等。一个各方面素质极佳但是外语分数不够高的求职者,他的简历在进入人事专员的邮箱前,就被系统设置直接筛除了。未来的某天,丈母娘只需要看一眼女儿男友在支付平台的信用分数,就能大致了解他的资产状况和消费能力,决定了将其看作准女婿还是路人甲的“客观”态度。
评分的高低是贴在一个人身上的标签,它构成了一个陌生人对于我们的印象,决定了我们享受服务的级别,甚至成为了我们争取机会的门槛。在大数据的时代里,我们在不断创造着数据,我们也在逐渐沦为数据。
评分机制的“快”选择
打分是一个最直观的评判形式,分数也是一个最显眼的价值标签。评分机制的设立实现了一种积极引导的目的。直观的分数便于人们进行比较,完成选择。面对消费相差不多的餐厅,评分高的显然对于食客来说更具吸引力。那么餐厅为了得到更好的评分就会在口味优化、服务水平、装饰风格以及餐具选择方面付出更多努力。这样一来,就对餐饮商家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有助于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那些言语粗俗、劣迹不断的用户,分数很低,会被标记,今后的服务选择会小得多。信用评级差、征信记录差的人失去了享受某些优待的机会,在贷款、投资等方面会受到更多限制。这些低分的存在帮助人们筛除不合适的交易对象,鼓励消费者戒除不良的态度,更加尊重服务人员,鼓励商人诚信守约,遵守交易原则,便于商业活动更健康地发展。
然而,追根溯源,这其实何尝不是我们为了快速筛选信息所择取的一条捷径。用分数来看人判事最方便、快捷、高效,但只以分数做评判难免会错过许多细节和故事,甚至做出许多错误的选择。
暗黑的科幻梦魇
如果我们社会的分数符号继续发展,每个人从见面的第一声早安就开始给对方打分,一个人的社会信用变成了可视的分数符号,而我们的一切社会机会都由身上那被别人评定的分数来决定,生活会不会成为一场永无休止的表演舞台?科幻短剧《黑镜子·急转直下》中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在剧中,所有人见面都会给对方打分,人们的眼睛中都植入了特殊芯片,可以看到别人的分数。主人公蕾茜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完美微笑,笑容并非发自内心,只是为了获取别人的高分肯定。她精心选取拍照的角度,在社交网站上的所有更新都力图积极、完美,为的是得到别人的5分肯定。
房租到期后,她想要租住高档小区,在精英社区里找寻白马王子,但是那里价格高昂,自己需要得到很高的评分才能获得优惠。为了快速提升分数,她做了许多违心的选择,压抑情绪,谄媚逢迎,疏远评级低但一直对自己非常友好的公司员工,竭力接近高分人群,答应为自己一向看不惯的一个高分朋友做伴娘,讲述虚伪赚泪的故事。但一连串意外的发生,让她分数骤降,在最无助的时刻,所有高分人群都不愿给她提供帮助,只有一个评分不足2分的大妈向她伸出了援手。那个即将结婚的高分朋友因为她的分数骤降而取消邀请,并且禁止她参加婚礼。这时候,蕾茜受到刺激,脱去虚伪的外衣,开始不顾分数,放飞自我,在婚礼上大闹了一场。最后,因为大量高分宾客给她打出最差的评分,导致分数降至0而被捕入狱。拿掉了眼中植入芯片的她看到了世界真实的样子,只为了分数而活的人生充满了失落。
撕掉虚伪的面纱
分数只能反映人一部分的面貌。社会资源丰富的人能够轻易提高自己的分数,但不代表他们就高人一等,没有缺陷,而那些评级低的人也可以内心温暖,洒脱自由。如果由着别人的点赞来主导你的心情,为了别人眼中的你而活成统一的、无差别的制造产品似的模样,你要到哪里发掘快乐?像《黑镜子》中描述的那样,完全活在别人的评判里,虚伪的完美表现,会不会让世界少了些趣味,丧失了生活本来的意义?
我们不想被打上这样的分数标签,但在现实中又不得不面对某些有形或者无形的分数评价。要避免剧中这样的危机,需要整个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评分机制。有些事能够被评判,有些事无需重复计分。网络和大数据也应当给每个人留有足够的个人空间和隐私权利。分数已经是一条选择的捷径,如果获取分数还有更多捷径可走,那么,失掉公允的社会评分就会造成更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但是不要只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活。数据化的我们不要臣服于我们的数据。你是谁,由分数说了算,而你的分数,应当由你的努力、你的自由说了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