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仪的真相

大科技大科技 大科技 2017-04-25 5135 0

1978年,在美国的俄亥俄州,一名百货店员工遭蒙面歹徒枪杀,警察根据线索很快抓捕了嫌疑犯费伊。费伊直呼冤枉,但警察不相信他,并用测谎仪对他测试。费伊两次测试均未通过,于是他被判有罪。直到两年半后,真凶的母亲来坦白,费伊才得以洗脱冤屈。
那么,假如你被捕了,而实际上你根本没犯过罪,但是当所有证据都指向你,百口莫辩之时,检察官给你最后一个机会,用测谎仪来检测你是否清白,如果没有撒谎,就无罪释放。这时你会选择测谎仪吗?

测谎仪的真相

 

测谎仪的由来及盛行

其实纵观全球,这种假设并非假设,而是经常发生的真实事情。这是因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测谎仪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顿发现人体血管的收缩压(又称高压)与撒谎存在相关性。1921年,美国伯克利警官拉尔森根据这一理论发明了测谎仪,当时主要用来测量血压和呼吸频率,试图根据相关关系计算撒谎的可能性。后来,拉尔森的门生基勒对测谎仪做了改进,使之方便携带,另外新增一个功能,即检测皮肤电信号活动。这种改进,便成为了现代测谎仪的雏形。
这种测谎仪的原理就是:当撒谎时人们会表现出某些情绪、生理反应(如紧张、心跳加快),因此如果能检测到这些反应,就能说明受测者在撒谎。随后测谎仪就派上了用场,旧金山警察局邀请拉尔森为一桩谋杀案的嫌犯做测试,拉尔森检测后认定嫌犯在撒谎。随后,其他证据也证明了嫌犯确实在撒谎。
于是,媒体开始大力宣传这件事,冠以大幅标题:“科学证明嫌犯之罪行”。旧金山警察局长也向公众极力推荐测谎仪,还提升到道德高度,声明藉此可以终结所谓“刑讯逼供”。
除了警察,还有司法系统的官员,他们都主张使用测谎仪,相信这台机器能解决一些单靠人力无法解决的难题,于是一时之间测谎仪名声大噪。由测谎仪而出名的基勒,还出演了1948年美国电影《反案记》,而且是以本人演本人的真实角色上演。今天测谎仪的知名度依然很高,经常出现在好莱坞电影的关键情节中。

测谎仪一定能测出谎言吗?

从测谎仪发明、应用,直到今天,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它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呢?答案很悲观。纵观历史,测谎仪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鉴别真假的作用,相反几乎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不论审讯凶案嫌犯,还是鉴别国家间谍,抑或是国家安全部门的员工例行考核,这些领域都有测谎仪的身影,但结果却经常是错漏百出。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起案件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美国西雅图南郊有一条绿河,1982年开始,警察陆续在河里发现很多尸体,有的已经变成骨架。随后警察逮捕了里奇韦,将其列为嫌疑犯。但是里奇韦直呼冤枉,并最后轻松通过了测谎仪的测试(表明没有撒谎),洗刷嫌疑被无罪释放。当时DNA技术尚不成熟,无法成为定罪证据,但警察释放他时,保留了他的头发、唾液样本。直到2001年技术成熟,DNA分析可以作为呈堂证供了,警察又一次逮捕里奇韦。这一次铁证如山,里奇韦不得不低头认罪,他最后供认自己杀害了48名妇女,并抛尸于西雅图的绿河(这件事被改拍成电影《绿河杀手》,于2005年上映)。
事后,里奇韦解释自己当年怎么通过测谎仪的测试,就是由于身心放松,心中毫无顾虑,“简单如实”地回答问题而已。当真凶还处在嫌疑犯阶段时,测谎仪为其洗脱了嫌疑(释放后十几年里他又杀害很多人),这实在让人无地自容!这种情况,如果说对少数人是一种悲剧的话,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悲剧。
测谎仪不仅用在刑事犯罪场合,还经常用在情报工作场合,但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有一位员工埃姆斯,他父亲也是情报局官员。埃姆斯大学未毕业就在情报局兼职,毕业后留任,一直在情报局工作长达30多年。1994年被发现从事间谍工作时,他已经秘密地向俄罗斯(苏联)传送情报达9年之久。在这期间,中央情报局不间断地开展例行测试,用测谎仪检测员工的忠心,可是埃姆斯每次都能轻松通过测谎仪的测试。这9年间他传送的机密情报,给美国造成了巨大损失。

测谎仪为什么测不准?

从严格意义上讲,测谎仪并不是检测谎言,而是检测血压、心跳、呼吸等生理反应,然后由此推论出受测者是否在撒谎。特定条件下,撒谎的确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心跳与呼吸加快、皮肤(如手心)出汗等生理反应,但是反过来,人们出现这些生理反应,却不一定都是由撒谎引起的。
首先,科学研究表明,由撒谎引起紧张而导致这些生理反应,其概率大约只有50%。其他的心理紧张、尴尬情绪也会引起类似的生理反应,甚至有时候审讯官的语气语调也会使受测者引起类似反应。如果嫌疑人是无辜的,这时就会被测谎仪“误判”为撒谎,从而加重嫌疑,甚至被定罪。
第二,社会学研究表明,某些群体如果遭到社会歧视,常被泼以污名(如“贼的儿子永远是贼”),那么这些群体中的一员一旦被当作嫌疑犯,即使他是一位正直诚实的人,在面临审讯和测谎时,也会出现紧张情绪和特定生理反应,这种反应与测谎仪要检测的标准很类似。
第三,有些人天生冷静,根本就没有正常人所拥有的紧张情绪,这也是一种精神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里奇韦,与正常人相比,他明显缺乏正常的焦虑水平。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人几乎不会焦虑,更不会因紧张而产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那么他当然不会引起测谎仪的“瞩目”了。
另外,只要明白测谎仪的原理,再稍加培训掌握一些技巧,一般人都能“对付”测谎仪,轻松通过测试。比如持续均匀地呼吸,不论面对什么问题,始终保持呼吸频率一致,每分钟15~30次,等等。

测谎仪为什么能长期盛行?

虽然有这么多弊端,可是直到现在测谎仪仍在长期“服役”。它普遍用于美国政府机构里,目的是为了考核、遴选员工,而联邦执法机构则基本上把它作为一种审讯工具。另外,在以色列和加拿大,测谎仪也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首先是制度化的原因。毕竟从诞生起,测谎仪就得到了官方(警察)的大力支持,并且极力向公众游说,这已近100年的时间了。在警察和司法部门里,测谎仪已经渗入到审讯制度,形成了一种审讯文化,根深蒂固。而制度化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这与美国警察经常使用的“九步审讯法”很类似。九步审讯法开发于20世纪40年代,就是审讯人员采用九个步骤进行讯问以获取口供的方法,该方法对每一个审讯环节都考虑得十分详细,旨在使犯罪嫌疑人在特定的聊天场合下,无意识地聊起犯罪事实,从而帮助警察获得供词。但这项技巧也有缺陷,它容易产生诱供,间接地屈枉好人。美国最高法院为警戒这种技巧,出台了一项司法解释,但仍挡不住警察使用它的趋势。
第二个原因是流行文化的推波助澜。在娱乐界,从1948年电影《反案记》开始,测谎仪就频频上镜,与此有关的话题至今都没有断过。电影里使用测谎仪,可以使人物命运出现极大悬念,并使剧情发展更加跌宕起伏,这很吸引观众。因此电影制作公司、传媒就不断推出测谎仪的情节,提升电影卖座率。
于是测谎仪大量出现在人们视野,这间接地提升了它的声誉。电影、媒体里测谎仪的话题出现越多,警方、政府机构运用得就越多。因此,流行文化对测谎仪的使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从更确切地角度来看,不如说是娱乐界的商业利益使测谎仪得到了推广。
第三个原因是对测谎仪的定位。实际上近一个世纪以来,测谎仪从来就没达到过法庭作为证据采纳的标准。1998年美国最高法院对测谎仪的使用略有松口,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相反,它只是在警察审讯嫌犯,情报局审讯间谍、例行考核员工,以及大众的娱乐节目里得到了广泛应用。换句话说,测谎仪从来不是取证工具,只是被当作了审讯工具,而且是强大、有效的,代表了审讯机关权威的一种工具。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第3期杂志文章 欢迎读者们关注大科技公众微@信@号:hdkj199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