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过了火的心灵鸡汤

大科技大科技 科学之谜 2016-04-11 15395 0

所谓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心灵鸡汤可怡情,做阅读快餐;亦可移情,低落郁闷时,疗效直逼“打鸡血”。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之下,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自出现之日便风靡不衰,今日更有爆发席卷之势,网络中的疯狂转发似乎有点过了火。这鸡汤的味道,到底滋味哪般?对心灵真的有滋补功效吗?

炖过了火的心灵鸡汤

不尽鸡汤滚滚来

话说心灵鸡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与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系列。这组书传入中国后,慢慢变成一种文体类型。它们往往具有哲理的语录、催人上进的故事、抒情的文风和道德的自我感动。一个通行的模式和逻辑就是“正面的过程”必然会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即是坏事也会变成好事。

在我们这一代和父辈甚至一些90后的成长过程中,心灵鸡汤都“喝”过不少。

上世纪末,诗人汪国真横空出世,1990年成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汪老的诗歌因为清新的语言和励志的内容征服了很多年轻人,常常被他们奉为圭臬抄在小本子上以激励自己。随后,席慕容、刘墉等作家的作品流向大陆,给人们的心灵世界增添营养。

进入新世纪,心灵鸡汤出现各种类别,情感鸡汤、职场鸡汤、创业鸡汤、风水鸡汤、国学鸡汤、母亲鸡汤等层出不穷,各种说着鸡汤式励志故事的青年导师也纷纷登场。于丹在百家讲坛上的出现,更将经典心灵鸡汤化了,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当微博和微信兴起后,几百字一条的文字形式成为心灵鸡汤新的载体。

有心理学研究者将这样的心灵鸡汤称为“积极思维”。它以理想化的方式产生想法和画面,以此激励自己,并描绘可能的未来。这在很多励志类和“成功学”书籍中也都很容易找到,比如《心态是一种力量》、《积极心态带来成功》等。与 “心灵鸡汤”或“正能量”一样,都主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持有积极思维。

他们认为,积极的思维便能带来好结果,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也建立在这种信念之上。心态决定一切,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是他们的宣传口号。这在目前的公共生活中,很受推崇,尤其青少年和女性颇为喜欢这种温馨的心灵鸡汤。放眼看去,不管是杂志、空间、微博还是微信的朋友圈,积极思维的心灵鸡汤比比皆是。思想、文化、哲学乃至宗教,仿佛都要心灵鸡汤化才能传播开来。


鸡汤好似安眠药

可是,实际生活中,这味鸡汤有效吗?好心态一定会有好结果吗?

某年的阳春三月,雾霾来袭。面对雾霾,被称为鸡汤大师的于丹在自己的私人微博上表示,我们能做的只是不去较劲,关上门窗,打开空气净化器。最后她还说,“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同时,她发了一组自己在秘鲁“天空之城”马丘比丘拍下的照片,希望那些雨后风景带来些小清新。

言论一出,就被网友吐槽为“于丹牌”心灵鸡汤。她鼓励人们用意念的力量坚持和忍耐,雾霾便会消失,但终究是于事无补,甚至有人认为这时候发这种心灵鸡汤更像是一场心灵雾霾,比空气中的雾霾更可怕。

另外,还有这样一则对话: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说完,于丹似乎对她的回答挺满意,会心一笑。

在于丹的语录中,有很多类似这种鼓励的话语,帮你分析你所拥有的,要懂得知足和感恩。凡事求诸于己,人要做到内心淡然、平和、安静、开阔,做到有风骨、有自信、有定力、有价值系统,就可以解决一切事情。如果你有不满,有抱怨,只能说明内心的境界还不够。如果不经深入思考,我们也可能像这位大学生一样,觉得于丹的答案貌似很有道理。如果你提出质疑,就是自己内心不够平和淡然,这是造成自己每天活得比较拮据和潦倒的原因。

但你再细心考虑下,就会发现问题:大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诸如买不起房、没钱请人吃饭、薪水低,实际上问的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他寻求的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于丹巧妙地绕过了他这个问题,采取诡辩的方式,答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东西。

这个大学生其实没有得到答案,他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烦恼依旧在。所以,于丹的这种逻辑本身就是矛盾的,看似所向披靡,其实核心问题却被回避了。如此看来,心灵的鸡汤,更似一剂安眠药。让人在享用之后暂时失去知觉,缓解了疼痛和烦恼,但回过头来,徒有改变的心态而没有行动,烦恼还是会照旧出现,生活依然没有改观。

有好的心态,却没有可行办法去改变和解决问题,用意念活着,是不切实际的一种荒谬想法。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应该告诉这名大学生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财方案、人生规划等等,用这些方法帮助他攫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解决他目前所处的财务困境,从而增强他生活的自信,这并不是一两分钟能解决的问题。


头埋沙丘的鸵鸟

心灵鸡汤之所以广泛奏效的原因,还在于它利用了一般人群的感性心理。陷入某种问题中的人们偏于感性,逻辑不清,对事物的认识缺乏一定的理性。如此,精神上容易波动,也容易被别人的思绪牵着走。此刻看到“求诸于己”的鸡汤文,则更是把焦点对准了自己的情绪,并将其进一步放大,进而忽略掉问题的本质,甚至相信了非科学的谬论。

比如,心灵鸡汤中有鸵鸟遇到危险时便把头埋进沙丘里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妥协策略,可以得到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妥协有助于关系和谐,原则问题上还行得通吗?另外从科学角度看,鸵鸟体型巨大,脑袋小,从远处看它们在地上啄食就好像把头埋进地里,鸵鸟策略只用到了这一视觉错误。当鸵鸟真正遇到危险时,第一反应是以70千米的时速跑路,如果逃不了,战上三百个回合也无妨。若埋头在地,除非它们活腻了。

瞧,你是不是被鸡汤文带进了骗局呢?

因为人内心的感性和情绪波动,他们在乎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公正、客观的道理,即使这个道理和自己已有的观点相违背也能安心接受。他们在乎的可能是这个东西顺不顺从我的意志。鸡汤文达到了这个效果,捡着人们爱听的说,凡事都朝着好的方面。多数人会因此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高度的认同感,因为人们本能地喜欢和自己相近而不是相左的观念。

所以,这还和人们的另外一种心理有关。现在社会,听别人说话,有很多人首先看的是对方身份,而不是讲述问题本身是否合理。即便没有身份可言,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大敢说实话。因为虚荣,也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在乎的不是客观、严谨,而是潜意识中幻想这个世界照着自己的意志来转。


鸡汤灌顶的民族

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中有一篇文章叫做《立论》。作者梦见自己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老师曰难,然后告诉他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很高兴,抱出来给客人看。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作者问,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要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你瞧,多么……啊育!哈哈!哈哈!”

这篇文字很短,却可以管中窥豹,以观整个民族的秉性所在。过去、现在,这种含糊其辞、阿谀奉承之风由来已久。这也使得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是非莫辨,好的可以在诡辩家嘴中说成坏的,坏的在统治者的宣传下可以变成好的。报喜不报忧的官方呈现几乎成为一种传统,只要怀揣好的意愿,就会有好的回馈。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科学、理性、法律等方面一直发展缓慢,感性、道德和人情却始终方兴未艾。这也造成了某些不公平状况的出现,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

这种窘境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需要的是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而摒弃虚伪;需要的是由一个感性民族转变为一个理性民族,敢于面对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懂得解决问题。而这些,都不是空洞的心灵鸡汤能带给我们的。知识学来是用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制造一些庸人自扰的情绪。真正积极的人生观,要去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接受该接受的,而不为之屈服,实在不通便另求蹊径,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心灵鸡汤,在最初读来,还觉得如品甘饴。“反求诸己”也很有必要,只不过随着视野的更加广阔、价值的更加多元以及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建立起来,人们也不会将所有问题的解药都简单归为内心的正能量,不会认为人生问题是读几条现成的箴言、哲理就能解决的。在大众文化中,心灵鸡汤满足快餐文化,很有市场,但它遍布世界的时候,是不是炖的有些过了火呢?而过了火的东西,则是难以下咽和消化,更不要说有益身心健康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大科技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